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古今中外、政坛人物、影视名星,娱乐达人,将军与士兵,皇后与妓女,各领风骚。

 
 
 

日志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2016-11-21 10:22:25|  分类: 宗教人物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刘一明为清代著名内丹家。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其所著《会心内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肃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喜遇真人赐方,沉疴尽除。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在榆中(今属甘肃)遇龛谷老人授以内丹秘诀,遂师之。此后,为求参证,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旧平阳县,为古之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始被解释云云。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
       他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悟真阐幽》《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以发挥内丹之道。后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又撰有医书《沙胀眼科》行世。其内丹学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针序》以中正之道为"贯通三教之理",谓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撰《周易阐真》《孔易阐真》,以易学论金丹,以金丹释儒门易学。其《修真辨难》称:"大学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学,其中有大露天机处,特人不自识耳。至于赞易十传,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故其内丹理论中,颇多融合儒释、特别是理学思想的言论。
      刘一明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循序渐进。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的注疏有独到之处,对火候的分别尤称细微,但其说较伍柳一派为隐晦。
      刘一明于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后,安放于兴隆山灵塔中,唐琏写了一幅小楷《恩师刘老夫子赞并塔铭》以示纪念,他以道家的语言,盛赞刘一明一生对道教理论的阐扬与实践,“同华岳”“并衡岳”,“道气常存于宇宙,慈云普覆于大千”。 
传奇
       刘一明“幼时习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几乎殒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他的《会心内集》说,当他十七岁时,身得重病,百药无效,次年赴甘省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幸喜真人赐方,得以除病。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于榆中遇吾师龛谷老人。劈破旁门,口授心印,从前狐疑,冰消瓦散。此后,为求参证,他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再遇仙留丈人于汉上,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到此一棒打为粉碎矣。”
思想
       刘一明深研《易》学,兼通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内丹家。他认为“《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其内丹学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浓厚。主张“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其《指南针序》有“在儒谓之中庸,在释为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
他强调绝情舍爱,忍辱守垢。在《修真九要》中论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积德修行、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为此他作《通关文》,在其中的色欲关、荣贵关、财科关穷困关等问题上,大都引进佛教思想加以解说。在“积德修行”的问题上,他又表现出儒道融合的思想。
        他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先命后性,循序渐进。在《修真辨难》中,他把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著述
        刘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阐微》、《孔易阐真》《阴符经注》《道德经会要》《修真九要》等等,民国初年汇刻成册,称为《道书十二种》。
        刘一明是清代著名内丹家,精研易理与丹道,著有《周易阐真》、《参 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针》等多种著作。他在醉心于丹道的同时,“犹不忘情于 医道”,还著有《眼科启蒙》、《经验杂方》、《经验奇方》、《杂疫症治》等医书。刘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制丹药,以医药济人。《会心集》卷下就载有一则《眼药方》,并云:“若知自己痛与痒,急求明师问端详。先积法财买药料,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迟速合度数,进退止足定柔刚。灵药成就随手效 ,立竿见影不荒唐。”
       《道书十二种》为清乾嘉时龙门派道士刘一明所撰之道教丛书。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常郡护国庵刊本;民国二年(1913)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集成书局石印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据常郡护国庵本,并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补缺,于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针》,收书十二种,后收书增加,但仍沿袭此名。现共收书十七种。刘一明所作之书,除《道德经会要》《心经解蕴》《金丹口诀》《栖云笔记》,及医书《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汇集在此丛书内。
     《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按照“删繁为简,集乱为整,可录者录之,不可录者去之”的原则整理而成,堪称眼病论治的佳作;《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录方》是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刘一明内外丹并重,善于利用外丹技术、设备来制备医用丹药,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医学思想,有助于促进传统制药学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刘 一明还将医家区分为神医与人医两种类型:医有神医,有人医。神医者,先天之学,转生杀,夺造化,和阴阳,调五行。后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内保真身,采大药三品,除历劫病根 ,神明默运,推己及人。所谓有用中无用,无功里施功。如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 、抱朴子、华佗、孙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贤,皆有实学,先治已而后治人。所以药到病除, 邪气退而正气复,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医者,后天之学,全在五脏上用功夫,草术上 用心思。虽明的三关九候、七表八里,仅可医的应生之人,医不得应死之人;医得后起病, 医不得根本之病;复得后天之气,复不得先天之气;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无形之病。如促 景、叔和、河间、时珍其人者。以上数人,俱皆虚学,不能先治己而专治人,是舍己从人, 顾外失内。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为人医也。尔近日医道,不知神医之道乎? 抑人医之道乎? 果是神医之道,则治己治人,无伤于彼,有益于我。人我共济,遂心运用,左之右之,无不宜之。?刘一明从道教内丹术的角度将医家区分为神医和人医,认为神医乃先天之学,能培养先天元气,既能治己又能治人,无伤于彼,有益于我;而人医则是后天之学,只有五脏上用功夫,以草木药去邪除疾,不能治己专治他人。这是一种典型的道教 医学观,反映了清代道教内丹术与传统医学融通的特色。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甘肃道教有一位道德学问高深的道士刘一明 (1733—1821),他在栖云山(在甘肃榆中县境内,即现在的兴隆山修持,也羽化在栖云山。他注解了道教的许多经书,如《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参同直指》、《会心集》、《指南针》、《修道辩难》、《指南三书》、《西游原旨》、《栖云笔记》、《道德会要》等等。还行医济世,做了许多善事。为阐扬道脉作了很大贡献。他羽化后,民间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笔者搜集到的有以下三个:
三遇纯阳吕洞滨
  刘一明擅长医学技艺,卜卦星相,地理书画,在当地很有影响。许多达官显宦、富豪人家都愿结识他。有一天,徒弟禀告说,门外有一老道求见,刘一明问:老道何等摸样?徒弟说:年过花甲,穿得破破烂烂,乱发垢面.刘一明听后说;你去告诉老道,就说我不在家,让他自找方便吧。徒弟告诉老道,老道听罢轻轻笑道:我几天跋涉,腰痛腿酸,又渴又饥,今夜我就住在你这里,看你如何?徙弟见老道很可怜,就领到自己禅房住下。老道坐定后,说他要喝茶,但一定要用刘一明的茶杯。徒弟无奈,只好要来师父的杯子,给老道沏茶。老道接过茶杯,也不喝茶,只将茶杯翻扣在一块石头之上。
  晚上,老道同刘一明的徒弟同住一室。东方发白时,刘一明洗梳完毕来到徒弟禅房,不见老道,只有徒弟。徒弟见师父来了,便迎上前说:老道刚走,茶杯扣到石头上取不下来。刘一明走过去一搬茶杯,茶杯里冻成满满的一杯冰块。刘一明见状很惊讶,心中暗想,炎阳六月,怎么会冻冰呢?他犹豫片刻,立即醒悟过来:唉呀!洞宾爷仙体驾临,我求神仙,盼神仙,今天却把神仙错过了。当时他又急又悔,叫徒弟牵过马来,匆匆朝老道去的方向追赶。他见人就打问,都说前面刚刚走过去一位老道,可他就是追赶不上。一气追了八九里,看不见老道的踪影。便勒转马头,失望地回到山上。徒弟见师父回来,上前接过马缰。刘一明又问徒弟;道长走时说了些什么没有 ?徒弟回答;没有说,只在门前墙壁上留下了一句词。刘一明一看是:“吾来汝不在”五个字,刘一明长叹一口气说:“我在您不来”,就回去了。
  刘一明的徒弟叫唐阳琏,因为有点呆傻,人们都叫他“唐瓜子”。他在栖云山每天赶着一匹骡子从山下往山上驮水,数年如一日,不知辛苦。
  自从他和那个老道同住一晚之后,变得懒惰起来。每天在山下把驮的水给骡子装好后,就躺在石头上睡觉,让骡子自己来回去驮,这骡子懂人事似的,将水驮到山上,山上的人倒掉水,又从山上下来驮上山去,天天如此。这样过了数年,师兄弟们看见唐越来越懒,驮水又很舒服,就在刘一明面前进谗言。刘一明叫来唐阳琏说:你驮水已经几年了,现在你不要再驮水,搬到西山顶窑洞里去住吧!把那里打扫干净看守好。唐遵师傅之命,就去山顶破石洞住下。整天掩门不出。从此人们又叫他“懒道”。师父见他实在可怜,过些日子叫别的徒弟送点豆面给他,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转眼度过了许多春秋。
  一天,唐从山顶下来,想和师父在一块吃顿饭。师兄弟听见唐来了,就将碗藏了起来,告诉唐用斋没有碗,你到山顶去取碗吧。唐听后微微一笑,说:我吃饭的碗我知道放在哪里。于是,就从藏碗的地方取出了碗。师兄弟见一计未成,便又想出一个办法,说:唐师兄,师父想吃浆水,你到峡口去要吧。唐听说师父想吃浆水,就提上罐儿去峡口要浆水。师兄弟都乐了,这下叫他吃不上饭。西山到峡口走一趟,起码要一个多时辰,回来我们早把饭吃过了。大家一边谈笑一边做饭,饭刚做好,唐的浆水也要回来了。师兄弟们不相信唐那么快能到峡口一趟,就派了两个跑到峡口打问情况。峡口人说,是唐阳琏来要浆水的。师兄弟们把这事告诉刘一明,刘一明听后也不说话,只是点头。
  这年秋天,其它徒弟都去化缘,刘一明把唐留在山上看守。一天用过晚斋,刘一明到“潮元观”门前散步,抬头望去,晚霞照红了山头,草木在霞光的照射下,更增添几分黄色,只有松柏郁郁葱葱,仍像往常那么青翠。年上古稀的刘一明被景色陶醉,引起了思绪万千,感叹曰:“夕阳景色好,只是近黄昏。人生容易老,修道性难明”。正在这时,前面走过来一个人,打断了他的心思。
  来人走到刘一明面前,口称道长,求借一宿。刘一明打量此人,衣破不遮体,手脸足有一年没见水点,鼻涕眼泪,口唇干裂成痂,胸前生出拳大一块疮,疮口破裂,脓血外流,疮口能放进一个鸡蛋,不住地呻吟。刘一明瞧他脏烂不堪,身患疮疾,是个叫化子,无心留住,他对叫化子说:我的徒弟都去化缘,禅房上锁,这里没有地方住。叫化子恳求道:给我点吃喝,随便住下就成。刘一明见他一再缠扰,很不耐烦地说:你去山顶上找我的徒弟,到那里住上一宿吧。叫化子见刘一明不肯留他,便转身走去。脚步踉踉跄跄,嘴里唠唠叨叨:“叫化子,口饥渴,疮口痛,上下两口,要了自己命”。不往的念叨,爬山而去。
  这时候,唐阳琏也在外面转悠,他瞧见从山下走来一人,走到他面前要求住宿。唐看来人的形象二话没说,便领进窑洞坐下,来人请唐给他治疮。唐对来人说;我师父善医学,他会治病。这人说:你会治,你只用舌头舔我的疮口,疮就能好。唐想,若舔一下疮真好了,解除这人的痛苦折磨,也是出家人的一件功德,舔一下何妨?但看见流着脓血的疮口,心上一阵恶心。他又有点犹豫,后来又心想;不管别的,救人要紧,他眼睛一闭,舔起来,将脓血吐在地上。真奇怪!脓血从地上飞起又沾到疮口上。叫化子说:唐阳琏,你边舔边咽到肚里疮才可愈。唐一听要他将脓血咽掉,不由心中有气。可思来想去,为了救这人生命,他心一横把脓血舔了咽下。接连舔了几口,不但不恶心,只觉得清香爽口,浑身轻松舒畅。再看此人的疮,全然消失了。唐感到十分惊奇。此刻,叫化子说肚子饥饿难忍,要唐做饭吃,唐只有师父给他的一点豆面,再一无所有,做什么给他吃呢?只好把豆面搅拌成糊,滴成圪哒吧。做好了,二人一同用餐。叫化子吃的真香,正在吃饭间,忽然身边响起动听醉人的仙乐,忽而在山谷回荡,忽而在空中飘扬。唐阳琏此刻只觉得自己如像随同旋律腾空而翔,快乐极了!这时来人起身对唐言道:“尔修道功成,吾乃吕纯阳是也,明日你我再会”。说话间,不见了影踪。
  这天二更时分,刘一明也听见从外面传来一阵阵美妙的乐声。他侧耳听了一会,走出房门一瞧,音乐声再也听不见了。只有听山谷秋风飒飒。仰望天空,只有弯弯月儿与朵朵白云。他来到唐阳琏的住处,见唐盘膝打坐在莲台上,身子动也未动,眼睛半睁,嘴里说:明日一定要去化缘。刘一明听了心中很不乐意。就在这时,他身后跟着的小狗,爬上供桌舔油灯。刘一明本来在生气,便转身踢了小狗一脚,谁知小狗断气死了。
  一月时间过去了。有一个到四川化缘的徒弟回来了,他告诉刘一明,在四川遇见唐阳琏领着小狗。唐叫把小狗带回来,可是小狗怎么也不肯回来。刘一明听后,半晌才说道。阳琏已经功成得道。小狗也随他去了!这时,他联想起那天晚上来的叫化子和出现的一切奇事,想起叫化子嘴里唠叨的话,他解悟出了其中的妙意。原来叫化子是吕祖爷化的,专来点化刘一明的,点化的话解开了是说:“教化子,口饥渴,疮口痛。上下两个口,要了!自己明”。吕祖两次点化刘一明,他误识别相,心中一时难宁。但知道唐阳琏已得道成真,引搬到唐住过的地方去住,重新塑造了神像。从此,常年累月就在这里参悟修炼,感到也很自在;后来就把这个地方叫作“自在窝”。
  有天夜里,刘一明作了个梦,梦中有位老翁说:混元阁殿堂供台上有一双草鞋让他去穿。刘一明在梦中瞧见果然有双草鞋放在供桌上。他非常高兴,伸手取草鞋,草鞋变成蝴蝶飞出殿门。他紧跟着追捉蝴蝶,一脚踩空掉下万丈悬崖。落地时面前站立一人,崖下面一具尸体,面前的这人问:你认得我吗?刘一明回答:不认识。这人又说:尸体是你的肉身,这里是“舍身崖”,你舍肉身道成。假壳脱化,就不认识原有的肉体了。这人又说:我就是唐阳琏,奉吕祖之命来度你的,你跟我去吧。刘一明惊醒,原来作了个梦,怀忆梦中情景一清二楚。
  第二天一大早,刘一明洗梳好了,衣冠整齐,到混元阁焚香供茶。就在这时,两只白鸽落到殿门坎上,他扭头一瞧,白鸽非常可爱,他情不自禁的伸手去抓,白鸽缓慢地飞起,刘一明急步紧追,快到崖边,放慢了脚步,心想自己年已八旬,脚下不稳,这么高的石崖,会有危险.这时白鸽飞到崖畔落下,好像等待刘一明前来捉它。刘一明慢慢地凑过去刚伸手一抓白鸽,白鸽飞下石崖不见了,他没有捉到白鸽,这才松了一口气。刚起身要回,又发现在白鸽落了的地方有张表纸,他捡起一看,纸上有隐隐约约的字迹,上面写着:“三度刘一明,修道图虚荣。今日身不舍,何年正果成。何足修哉!自了乎”?再念,眼前一恍惚,手里的表纸不见了,心里纳闷,他无精打彩的坐在那里,一会儿神情平定了些,他联想起昨夜的梦和两只白鸽的情节,这才恍然大悟,追悔莫极。
  原来,这一天刘一明知道有朋友来访,这些朋友都是当地达官富豪。他脑海里尽装着准备接待贵客的事,就把梦的事丢在脑后,忘记了。因此,又错过了与神仙相会的良机。这时他忏悔道:神仙点化三次,自己三次皆错过,仙缘太浅了。
  从此,他与世俗断绝往来,住在自在窝静养精神,参悟妙道,清静修持。又过八载,终于坐化升天。
替徒弟付前世欠债
  离栖云山不远的地方,住着姓郑的一家人。他家的一匹老马产下个骡驹,四银蹄,白缠腰,长得十分膘壮。人们议论骡驹是“陆旋”转世的。陆旋是郑家的舅子,以前欠他家的债。后来去栖云山出了家,这笔债再没要回来。根据这件事情,大家都说骡子是舅子转世来还债的。
  这件事很快传到刘一明道长耳朵里,刘一明想弄个究竟。
  这天,刘一明来到郑家。郑家夫妻看见刘一明来了,就招呼到客房里坐下,一边倒茶一边问:刘道爷这么远来,是否有事?刘一明说。听人说你家生产个骡驹,人们都在议论。到底怎么回事?郑家夫妻就谈起事情的经过。
  原来一年前的一天,郑家十二岁的儿子在屋檐下玩耍,看见大门外走进一个人来,儿子认识是他舅陆旋。陆没到房子里来,就进马圈去了,儿子以为舅去解手,可是等了很长时间不见出来,儿子跑来告诉老郑和妻子。老郑一听认为儿子胡扯,就训了一顿。儿子却肯定地说,是我舅我认识。老郑说:你舅出家死了,他还能到这里来吗?老郑和儿子一同到马圈一看老马产下个骡驹,确是白缠腰,四银蹄,胡奔乱跳。老郑想起他舅子在世的时候,常腰缠白带,白袜子。当时经儿子这么一说,也就产生了疑惑,觉得也可能是陆旋转世来还债的。奇怪的是,老郑的儿子很懂事,听说骡子是他舅转世,就很爱惜。从不打不骑,出进牵拉。别人问:这么好的骡子不骑上干啥?孩子就说:不能骑,骡子是我舅转世。后来就这样把话传了出去。
  刘一明听了他夫妻的一番谈话,心里想,难道真是徒弟陆旋转世?他要去看一下骡子。郑家领着刘一明进到马圈,骡子听有人打开圈门,抬头一看,就从圈里跑到刘一明身边,用嘴吻了吻,就不住的用头顶,嘴舔,眼睛里不住的流泪,好像是新人相逢。刘一明用手摸了摸骡子脊背,便对骡子说;你若是我的徒弟陆旋转世,现在我走出圈门,你随后跟我出来,然后我可带你回栖云山去,欠的债我替你付。说罢,刘一明从马圈里走出,骡子也跟着出去,并且紧靠在刘一明身边一步不离。
  刘一明问郑家:我给你们还债,骡子让我拉回山去,你们看如何 ?郑家夫妻说;若是这样,债我们也不要了,骡子你老人家牵去好了。刘一明说;债不还不行,因为他是还债转世到你们家的。我替他还了债,你们之间的帐债一笔勾消。说着,刘一明付了钱,拉着骡子回栖云山去了。
  原来,刘一明在栖云山道法高深,学识渊博,善于结交,朋友众多,而且前来拜他为师作徒弟的也不少。其中,确有一个叫陆旋的。其人嘴甜舌快,脑瓜聪敏,殷勤活泼,刘一明认为很有心机,便收作徒弟。从此,教他学道规经典,教演练法器韵律。陆旋学得很认真,很快成为徒弟之中的佼佼者,几年过去,陆旋觉得学到很多东西,无人能与自己相比,认为师傅已经上了年纪,师兄弟都不如自己的能耐大,将来山上的大权就归自己。可他心急发躁,等不到那一天,他便厚脸无耻地在师父面前公开要权。
  他对师父说:您老年寿已高,精力衰退,须要清静调养,山上的事可以交给别的人办理。刘一明说:庙观事务杂乱繁琐,有哪个能替我担负这些责任呢?陆旋说:我比其他师兄弟学得精,道法深厚能干,师父您老人家还不信任弟子的才干吗?师父说:当然信,不过你还年轻,出了差误怎么办?陆旋听刘一明不给自己交权,暗暗气愤,却在表面上装出一副听话的样子。
  刘一明看弟子很懂事,心里高兴,对他更加宠爱。陆旋知道师父很信任自己,从此,变得狂妄起来,背着师父不断干些不道德的勾当。师兄弟们知道师父也宠爱着他,大家都不敢说他的不对。
  有天晚上,陆旋换上俗装,到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和同伙吃喝。乱砸乱打,损坏了不少东西。店主人找上山去,要求刘一明赔偿他的损失。
  师兄弟们得知陆旋干的坏事已暴露。以前大家敢怒不敢言,这下一齐拥到师父刘一明那里,说明陆旋这几年在山上胡作非为,要师父将陆旋驱逐出山门,挽回道门声誉。刘一明本无心赶走陆旋,一见徒弟一齐愤恨,只好把陆旋打发下山参访,暂避风头。
  陆旋下山后,在外边云游一个时期,走了很多地方,捞不到好处,前思后想,感到还是栖云山好,念头一动,再回去吧。他请刘一明的朋友周旋,重新回到栖云山住下。
  陆旋回到山上,恶习再次复发,仍然整天吃肉醉酒,狂妄逞能,见利妄为,不几年他在山上又弄了许多银钱。一个夜里三更左右,他从禅房轻步而出,来到祖师殿后的崖坎下拨起土来,拨了很大一回儿,从土里露出个大包裹,他将包提出打开,里面全是银钱,陆旋当时兴奋的露出皮笑,又将此包包了起来.正在此刻,他身旁突然出现两个凶神,一位浑身赤色,血盆大口,眼睛放射出两道火光;一位遍体青黑,青面獠牙,嘴里喷出一股黑烟。陆旋立刻吓成了一滩泥,耳闻凶神声似洪钟般的骂道:“尔在家奸刁鬼诈,明骗暗盗;出家本应改邪归正,反而不守道规,干起伤天害理之事,死后要变畜牲的”。他脑袋轰的一声如同爆炸,昏厥过去,屎遗尿流。道友发现他出去很长时间不见回来,就出来找寻。见躺在崖坎下面,过去呼唤,没有声音,就拖到房里,去禀报刘一明,刘一明看昏迷不省,就给禳灾祈祷,书符灌药,陆旋慢慢的又清醒过来,向大家一五一十说明事情的经过。从此,他卧床不起,不久一命呜呼了。
  陆旋死后投胎转世成骡子,刘一明领它回山后,在栖云山驮水不用人赶,经常从山下往山上驮水。栖云山几十座殿堂,都是这个骡子驮水建造的,建造刚一完工,骡子也就死掉了。道友们把骡子埋葬在山下。当地的人又掏出剥了骡子的皮,右腿的皮没有剥连在骨架上。后来骡子转世成人,这人的右胳膊长满毛,右手是驴蹄子。传说又在栖云山附近出了家,他出家在庙上,敲钟打鼓不用鼓棰。就用右手的驴蹄子。
师徒分吃仙桃
  这年夏天的一天,晴空万里,天气炎热,混元阁上清风爽快,满院馨香。刘一明聚精会神地在这里下棋,徒弟们看师父下棋情趣正浓。这时候从山下走来一位老婆婆来到混元阁,粗布衣着,斑花头发蓬乱,满脸皱纹,汗流如洗,手提竹篮,走到下棋的跟前。“卖桃,谁吃桃”?一声吆喝,围观下棋的视线都投向卖桃的老婆婆。她又叫:“桃甜新鲜,谁要买桃”。这时刘一明抬头瞥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徒弟围上来,看了看篮子里的桃子,垢泥疤痕,没有好桃,都摇头不买。她把竹篮提到刘一明面前,口称:“道爷口渴了,买几个桃子润润口吧”?刘一明举目观瞧,又看了看桃子,摆摆手说:我不买,你提走吧。老婆婆说:“您老人家买几个桃,我给您便宜点”。嘴里不住的嚷嚷,搅得刘一明下不成棋,他生气的叫徒弟将她撵走。
  卖桃的老婆婆被刘一明的徒弟撵出混元阁门外,她顺道下山而去。就在围观下棋的徒弟中,有个名叫唐阳琏的,发现老婆婆行如云飘,走路不留足迹,他心念一动,这可能是位神仙!随后追下山去。眼看就要赶上,可总是相距这么远,一直追了很远的路程,老婆婆见后边有人追赶不舍,方才停住脚步。唐到她跟前时已上气不接下气。她问唐:你买桃子吗?他回答:是,我要买桃。她说山上桃便宜无有人买,现在我这桃子贵了,一个桃一块钱,你还要否?唐说:一块钱我也要。老婆婆放下竹篮,数数桃子共七个。她问:桃子七个你能要完么?唐将衣装里的钱全掏出点数,刚好有七块钱,够买七个桃子。老婆婆收了钱,把桃放在唐的衣襟里。唐抓起桃子就吃,又脆又嫩,香甜味纯,当想起给师父留时,七个桃只剩下两个。再看老婆婆,已无影无踪了。
  唐回到山上,拿出两个桃子请师父吃,刘一明问;你追那个老婆婆买桃去了?唐回答:是。刘一明看了一眼桃子,说:你自己拿去吃,我不吃。徒弟说:这桃子不好看,可好吃了,师父吃一个尝尝吧。刘一明见徒弟诚心诚意的孝敬自己,便说:那好,你就放在那里。唐放下桃子转身走了。刘一明拿个桃子,长满疤痕。可又心想,徒弟追到山下买来桃子,如果不好吃,他不会拿来给我,思想着尝了一口,噢!味道非常好,的确味美纯厚,清香可口,嘴里念叨着,就把两个桃子全吃了。桃子下肚,顿时浑身舒松,大脑清醒,心内觉得非常愉快。他自言自语的忏悔道:早知这么好吃的桃子,我全买下有何不好呢!
  唐吃了五个仙桃,腹不饥口不渴,回到自己的窑洞,上禅盘膝一坐,天到二更,朦胧之中进入梦乡,卖桃的老婆婆提着破竹篮,又出现在他的面前,言道:“吾是观音,尔吃了桃子,与仙有缘矣。善哉 !善哉!”唐急忙喊老婆婆,再买几个桃子,声音出口,自己梦中惊醒,揉揉眼睛,仍盘膝打坐,他这才意识到是菩萨点化。此刻,精神舒松宁静,道性开悟。终日盘膝静坐,炼养性命,逍遥安乐,什么身外之物都不贪,不争,不图。别人不识真情,骂他是瓜子、懒道。可师父刘一明对他刮目相看,相得益彰。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刘一明论性命双修诀窍:内丹修炼三原则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一、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
      刘一明认为,修道就是“穷理尽性至命”。此过程分为知和行两个基本的步骤,致知力行缺一不可,两者为修行之一体两面,但在顺序上,是知先行后,即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对这一原则,刘一明曾在多处加以论述:
      “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空执相,非是修真,乃是务假。”
         可见,刘一明在修道的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强调理论认识对修行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与刘一明出身书香世家,自幼熟读经史有关,也与其自身的修行经历有关。刘一明自己之修行体会及其理论表述很多是从读丹经子书引发而来,自称“三教经书,无不细玩,丝毫理路,无不搜求,未尝一日有忘。”刘一明悟道后,将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上升为先知而行,“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的修行原则,自是顺理成章。
         那么,刘一明所要穷究之理是些什么内容的道理呢?广而言之,举凡世间一切学问道理,即所谓物理、天文、战阵、术数、医卜命相、三教之学等等,皆在研习之列,倘一事不明,即一事有迷。但作为宗教家,其主旨不是解释后天现实世界,而是探讨先天超越世界,探讨如何“直入无上至真之地”。作为道教学者,刘一明所要穷的理自是“道”之理。按唐君毅先生对道析出六大层面的含义是:道体、道原、道理、道用、道德、道术。从道原到道术的五个层面,又可以合成“道相”。“道体”乃指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以今之语辞表达,即是“终极存在”。“道相”不外是道体之直接、间接的彰显发用或入道之路,系可道之道。
        很显然,刘一明所要穷之道理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道体”之理,常道之理,终极超越实在之道理,刘一明将此至真至上无限之道体称为道、虚无、真一之气,等同于儒家的天理、良知良能、本心及佛家的真如、佛性等等;其二是契入至真之道体的道法、道术、道路之理。
关于道体之“理”,刘一明说得很明确:
     “其理为何,理即天地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有体有用有始有终,其间阴阳迭运,消长互更,变化无端。然其最要处总在一气,一气总不外乎虚无,这个枢纽子,非色非空非有非无,不可有心求,又不可无心得,难描难画,难思难议。顺之则生人生物,逆之则成仙成佛。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穷理者即穷此理也,穷透此理方能行得此理。”
      可知,刘一明首先是将超越、永恒、无限、至真的道体视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终极客观存在。理即道,道即理,此理此道,位天地育万物。此理不是世间思辩之学理,其不可思议,常人不可感知,较之有形之物为“虚无”,但此理才是真正的实在,是道之骨髓、枢纽子、最要处。此理此道是先天性命之根,本命元神之最终实落处,“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穷理也即是了知先天性命是真、后天性命是假,先、后天有别,也就是穷究先天性命实落处之理。
     那么如何追求、回复、返还先天性命,进而返于先天性命的终极实落处呢?此又是所穷之理第二方面,即道法道术之理。刘一明说:
    “但此理有火侯,有工程,有权变,有迟速,有急缓,有收放,有隐显,有方圆,有盈亏,有止足,有等等作用。先须明其道,次要知其法。道法两用,性命双修,方是无上一乘之道。一乘之道,乃脚踏实地之道。脚踏实地之道,需要循序渐进。”
      对于此无上一乘之道,即修道之理,刘一明重在用渐法,循序渐进。
      在刘一明看来,修道中穷理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是“毫发之差,千里之失”,切不可“不知死活,不顾性命”而“冒然下手”。而穷理的主要方法则是“取古人法言,细穷细究,求师一诀,通达前后,毫无一点疑惑,方可行持。”
     但是,丹经子书浩如烟海,从何读起?且大道之理及修行法度之理,不是后天思辩之理,乃是特殊的宗教体悟之理,只有在宗教修行实践及体验中才可领悟、印证此直觉之理,修行之前如何可能完全明了?如何能认得清白?刘一明是宗教实践者,于此自当知晓,故其在多处又反复强调“访求真师”,求师真诀,尤其是强调真修实炼的重要性。但在道教各宗各派中,刘一明特别强调知先行后、循序渐进,这是他的一大基本特色。
      刘一明如此强调知先行后的原则,除了自身修道的经验外,还受佛教修行程序及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佛教看来,修学佛法应“借教悟宗,从宗出教”。尤明清以来,教、宗合流,强调读经对于“明心见性”的引导作用和悟后的印证作用,强调“信、解、行、证”,“闻、思、修”等先明佛理、后修佛行的渐修顿悟,顿悟渐修的修学程序。这对刘一明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另外,儒家的影响亦不可低估。知行关系问题是儒家,尤其宋代理学兴起后的一大中心问题。大体而言,程朱“格物致知”,重视“即物而穷其理”,重视知先行后,在学理思辩的基础上,依靠道德实践而“豁然贯通”,以发明心中之“全体大用”,实现“心理合一”;心学一派之陆九渊重“反思,立大本”,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反省本心,“致良知”以激发直觉,直接体认和实践道德自律,实现“天人合一”之境界。大略而言,理学一派重视知先行后的渐进学养功夫,心学一派重视知行合一的顿悟直觉。刘一明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二派之特色自有了解,但其修学路线、知行关系上认同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说法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其知、行内容与朱熹有别。
二、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
       内丹修炼旨在返回先天本真状态,成仙成真,超凡入圣。与老庄返朴归真,“为道日损”,佛教体悟本真佛性,儒家明善复初,修行方向大体一致,可谓同路人。在内丹学中,对返还说的具体讨论肇始于陈抟,其提出无极图,提出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内丹基本原则,此原则成为内丹各家各派共同的思想和方法原则。刘一明继承了传统内丹学的这一基本思想,把返还之道作为修道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说:“修真之道,返还之道也。返者,我已去而又来之谓;还者,阳已失而复得之义。是于纯阴之内,而返还其本来真阳也。”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道:“问曰:先天后天阴阳各有分界,何以又云后天中返先天?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后天阴阳,而后天阴阳一动一静,其中又生先天。至人于此后天中采取所生一点先天之气,逆而运之,返本还元,复全太极之体,故曰还丹。”
        可见,他把逆则成仙理解为后天返先天的返还之道。与返还同义的名词尚有颠倒,他说:“修炼真法之妙,妙在何处,妙在乎颠倒。颠倒阴阳,逆施造化也……主宾反复,而金木并矣。水火交,金木并,道心健,人心顺。”所谓主宾反复,即后天返先天,使先天为主,后天为宾。五行颠倒术也是返还的含义。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洗心退藏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刘一明看来,后天返还先天,是修道的根本方向。只有由后天返先天,放下后天的事物及后天的认识能力甚至生命,先天认识能力才会显发,先天本体才会呈现。只有“逆”才能“成仙”,这是内丹一贯之思维模式。刘一明将此“逆则成仙”的原理在其先天后天二重化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框架中具体阐述为后天返先天,又程序化为返还之两大步:第一步,自后天精气神、后天性命返还于先天精气神、先天性命与先天真一之气,叫还丹;第二步,由先天真一之气再“向上一着”,“内药了性”,返还于道,与道合真。这两大步也是两次质的飞跃。
        第一步返还即是由后天性命返归于先天性命,即由有限的生灭不断的现实人生,实现向无限的、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形态的复归,归根复命。
       这是一次飞跃、质变,即由假向真,自阴转阳,回归本源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实施后天转先天的功法在刘一明丹法中,就叫“外药了命”或“还丹”。
       实现了第一步返还,已经发生了由凡向圣的质变,何以还要进一步返还呢?
      首先,在刘一明看来,第一步返还仅是追回已有之物,此物“未经火锻炼,犹有得而复失之患,故曰小还”。既然已失去一次,失而复得之后,若不巩固之,有再失之患。第二,内丹的目标是“形神俱妙”。实现了第一步返还仅仅得到长生之宝,但仅是“形妙”。若停于此,仅是圣功之半,“寿同天地一愚夫”,不能得“无生”之妙用,而神妙不测,故须“内药了性”,修真空之性、虚无之性。此性是契合道本体之性,天人合一之性,“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须无为,顺应道体之性而温养之。所以内药了性即是“无为之道”,“无欲观妙之法”。第一阶段返还重修命,重采炼,系有为,“采先天”元阳得长生永恒;第二阶段返还,重修性,重在沐浴、温养先天,系无为,得无生妙用。两者之合,两阶段功法之凝结,即是回归于无极之道本体,得大丹之形神俱妙。
         后天返先天是修行的根本方向,那么为何“从后天入手”呢?
         如果说返还先天主要取决于修行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选择、自由意志色彩的话,那么,“自后天入手”,是谈不上主观选择的,这是天之所与,命运之必然的安排。任何修行人都不得不从后天入手,舍此别无选择。这乃势之必然,父母已生就,天地已造就。人无力选择不出生,出生之际,“哇”的一声,便不由自主地落入无法避免、不得不面对的后天纷乱世界。
          因此,任何修道之人,都不得不从后天入手。当然,刘一明对此无可奈何之选择仍给了理论上的依据。即后天中藏有先天,假中有真,阴中有阳。他说:“真者,借假而施功,假者借真而生形。无假不现真,无真不现假,假即在真之中,真即在假之中,大道后天中返先天,亦是此意也。”
       因此,人可以借假修真,沙里淘金,从后天寻求先天之真。必须注意,刘一明之“由后天入手”追摄返还先天,是借假修真,借后天返先天,而不是转假为真,不是将后天转化为先天。这也是刘一明反对外丹、反对双修、反对自家色身上修炼,反对周天、转河车等传统丹法,将之斥为小术的基本原因所在。他所理解的筑基也主要不是坚固色身。
     后天之色身、外物、他人均非入手处,那么这个入手处在那里?
     刘一明认为,这个后天入手处,即在人的心中。即从炼己炼心入手。刘一明看来,后天身心均假,但后天之心与后天之身尚有区别:在后天之心中藏有或混有先天之真阴、元神或天赋之性,此系原有,只是被遮盖;而后天色身之先天命宝已走失,色身不是取坎填离之坎卦。后天之身、心虽然都假,但色身是全假,而人心是假中有真。所谓后天中藏有先天,即指先天之性、真阴藏于后天之人心中。因而从后天入手,就是从炼心入手。
三、性命双修,先命后性
      强调性命双修,是内丹学的基本原则,且内丹学往往以此作为高于其他各教的标志。刘一明认同这一原则,且作了发挥。他说:
     “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修命之学,以术延命,复先天,化后天,长生之道固元矣;修性之学,以道全形,破虚空,超三界,无生之道亦元矣。性命双修,道法两用,内外相济,既得长生,又能无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了命了性,不生不灭,元之又元矣。”
      可见,其将内丹修炼归结为性命两个方面的修持,而又分别由有为阶段完成修命(还丹)以长生,无为阶段完成修性(大丹)得无生妙用 。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 - 高山兰 - 高山兰 聚焦热点 透视军情 解密名人真相
                                                                                                婴儿现形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何要性命双修?
        这是因为“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是性命的先天状态,因后天之分化,性东命西,天人各别,故修行人必须从后天返于先天性命一体之状态。但若仅修命或仅修性,那么仅得先天本体之一方面,故应性命双修,使性命均显发先天状态,同时使先天性命和合,以实现道体之全体大用,圣功之全能。
       因此,对于那种片面强调修性的主张,他作出了尖锐的批判。他非常赞成吕祖“只修性,不修命,此是天下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的观点。在刘一明看来,只修性不修命,因有阴无阳,无法炼就金丹,最多能达到了性而出阴神的鬼仙水平,但“鬼仙虽能出阴神,出入自便,然宅室不固,有抛身入身之患。”
       反过来,对于那种只修命不修性的主张他认为亦不可取。他说:“修命不可不修性。夫性者,所以全命之物。若达命宗,而不知修祖性,则不能至诚前知,神明远照,犹如鉴容而无宝镜。纵命基坚固,寿同天地,一愚夫耳。”
      修道须要性命双修,那么两者有无先后次序呢?
       在性命双修的次第上,宋元以来,内丹家大体上有三种主张:
       一是南宗的路线,主张先命后性。从炼化精气入手,循序渐进,先修命后修性。《青华秘文》说:“先性则难用功,先命则有下手处。”其所谓先命后性,系按钟吕系统的次第,从守窍调息入手,炼精、炼气至炼神,炼神阶段,则参合禅宗以了性源;二是北宗的路线,主张先性后命。即先澄心遣欲,明心见性。至本心元性明了后,方以性安命,炼化精气;第三种主张是从性命一体不分,性主命从的观点出发,认为只要了性,自然命亦得了,无须专门修命。如《真诠》说:“性命若作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稳当。何也?修性则命在其中,,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
         当然,各家所修之性、命往往又各有所指,北宗先修之性未必是南宗修命后所修之性。刘一明在以上各家基础上,均有所取舍。其基本原则是两点:第一,性命分层次,因而功法当分阶段。每一阶段皆性命双修,但有轻重、主次之分;第二,修性修命之先后应灵活契机,根据修行人根器,当先命后性,则先命后性;可先性后命,则先性后命。对于先性后命之功法,他称为以道全形之上品自在法,对于先命后性之法,他称为中品权度法。但他认为上根人少,百年难出一人,而中下根人多,所以他所着力阐述的丹法是先命后性之“权度法”。
        对于中下根人应先命后性,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下根人在出生之后,先天命宝已经渐渐走失他家、彼家,必须以有为之法先行追摄。先天命宝返回后,进而性命合一,阴阳和合,归于先天真一之气和道。从此“向上一步”在道体上起用,行无为之法以了性。他说:
        “未修性之先,须急修命;既了命之后,又当修性。未有不修命而超凡,未有不修性而入圣。……若不先修命而即养性,则为一已之阴,倘有一毫渗漏,未免有抛身入身之患。故必先修有为返还之道,以固其命基,再行抱一无为之道以了其性宗。性命兼了,不生不灭,与天地同长久矣。”
    “先修命,后修性,性命双修仙佛经。只修性理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了命基不了性,空有家财无主柄。”
      “但人只知无为之道为要妙,而不知有作之道是根基。奈何一切顽空寂灭之徙,只知无为,不知有作者,何哉!”
      刘一明虽然强调先命后性为修行的一个基本原则,他也并不认为这一原则是绝对的,对于那些上智利根之人,亦可直接修性。说:
      “上智利根不待修命,而即修性,一了百当,直登圣域。”
        上智之人少,中下之人多,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先修命,后修性,仍然是必须遵守的基本次序。若不识根器,妄用“无为法”,最多只能达到出阴神之鬼仙境界。
       刘一明内丹修炼三原则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个原则论述知、行关系,强调先知后行,“先明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以避免“盲修瞎炼”。但修道之路,更重要的是真修实炼,所以必须有“行”的原则相配合。“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先命后性,性命双修”,这两个原则是指导修“行”的原则,重点阐释修行实践中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知、行相须为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知得深,明道理,才能行得实;行得实才能进一步明道理,知得深。知行不可割裂。作为指导实践的二、三两个原则又各有侧重点。“后天返先天”原则,重在阐明修行的根本方向、根本方法。根本方向是后天返先天,根本方法是修心,而不是炼形。“先命后性,性命双修”重在阐明修行的基本内容及各阶段修行的侧重点。在修行的任一阶段皆是性、命双修,这是修行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方面。但每一阶段则有修行内容侧重的差异:一般而言,炼己阶段重修心;还丹阶段重修命;大丹阶段重了性。
     总之,三个原则互相联系、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刘一明修道思想的原则、核心和枢纽。
  评论这张
 
阅读(29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